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保健版 > 心灵空间 > 信息
编号:91598
你是自我感动型父母吗
http://www.100md.com 2021年4月16日 生命时报 2021.04.16
     只照自己想法去爱 忽视孩子真实意愿

    你是自我感动型父母吗

    受访专家: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主任、心理治疗师 王会秋

    本报记者 高 阳

    一个单身父亲,在儿子出生不久后便辞去高管职务,一心带娃,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给了儿子。儿子也十分争气,17年后考上了美国名校。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温情而励志的故事时,儿子不久前却在校园自杀身亡。此新闻一出,引起轩然大波,很多人震惊之余百思不得其解,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儿子做出如此选择?

    有人认为,罪魁祸首是其父亲令人窒息的父爱与教育方式。例如,他父亲故意搬到落后的小山村生活,只为锻炼儿子的意志力;孩子3岁之前,父亲只用英语和孩子说话;每天为孩子变着花样做饭,几乎没有重样;专门为儿子打造了一个博物馆——孩子的第一双鞋、第一件玩具等,分类陈列,供人参观。为记录儿子的生活,父亲还拍了20多万张照片,用坏5部相机。10年间,爸爸成了育儿圈的名人,人称“模范爸爸”“育儿专家”,到处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主任、心理治疗师王会秋认为,父亲对孩子的好,一开始肯定是真诚、纯粹的,可随着时间流逝,有可能慢慢变成一种表演行为,更多的是自我感动甚至自恋,即“我只按照我的方式去爱你,你喜不喜欢,我不了解,我也不想去了解”。中国父母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以“我都是为你好”来“绑架”孩子,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,看似为孩子无私奉献一生,实际只感动了自己。在这些“沉重”的爱里,很多孩子内心充满了负担、无助甚至痛苦。

    王会秋说,尤其进入青春期后,孩子的自尊心、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这一阶段,父母若总觉得孩子还小,喜欢替孩子做决定,否决孩子的想法或意愿,不尊重孩子的爱好或择友,孩子容易出现极端心理和行为,最严重的“反抗”就是自伤或自杀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单亲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、女强男弱的家庭,家长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有压迫感、负罪感,选择用自伤来“偿还”。

    “自我感动型”父母总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给了孩子,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。在王会秋看来,这种父母的自我认可感是缺失的,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活,或者为了养育孩子愿意做出巨大牺牲。当生活中其他乐趣和价值感丧失掉,这类父母就只能从孩子身上找寻价值,把孩子的优秀与否变成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既然爱孩子,为什么不愿多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?王会秋说,大多数家庭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,但父母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。爱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,父母不要试图把孩子打造成为自己的“杰出作品”而忘记了孩子真实的感受。成为一个好的养育者,建议做到以下方面。

    父母要平衡多重角色。父母虽是家长,但也是孩子,承担着子女、家长、伴侣等多重身份,要学会协调各种身份,而不是总让自己“当爹当妈”。在时间精力上,善待自己,多给自己一点时间,也给其他家人一些自由时间,不要为了孩子完全舍弃自己的生活和兴趣。

    相处把握好界限感。孩子是一个独立、完整的个体,终有一天会长大,有自己的生活和自我意识,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和衍生物,父母不要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人生。在生活上,可以多给孩子一些保护,但不必事事参与、事事控制;两代人相处最好像朋友一样,彼此尊重,保留界限感,尤其不要自以为是地触碰孩子隐私。

    尊重孩子的自主性。孩子将来会走得更远,看到的风景与我们不一样,也会有不一样的人生。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定要考上名校,不是一定要富甲一方,不是一定要比其他人都优秀,孩子的幸福决定权不在父母手中。做父母的,可以帮助孩子拓展生存的能力,但不要带着“我可以控制他的人生”的想法,让他们自由地生长,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。▲, 百拇医药